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

对香港法治充满信心——专访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

2025-04-30来源: 紫荆

  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是负责特区政府法律事务的专门机构,在推动特区法治建设上发挥关键作用。4月16日,围绕香港法治建设与国际法律地位等议题,律政司司长林定国接受了本刊专访。他认为,香港要扮演好内联外通的角色,做好法律服务行业的“超级增值人”。他表示,香港要在法律服务中准确落实“一国两制”,让国家对香港法治有信心,对“港人治港”有信心。

林定国接受采访(记者 梅肯 摄)

  法治教育 防范国家安全新风险

  “落实基本法23条立法,对香港来说意义重大。”林定国进一步介绍,“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充分落实23条立法,就是让中央对香港有信心、对‘港人治港’有信心。”回顾香港国安法实施的五年,林定国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实践经验:“我们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工具。”他认为,通过23条立法,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累积了不少实践经验。他强调:“当然,从实际运用数据来看,相对其他法律而言,国安法的运用次数很少,显示我们运用国安法小心谨慎的态度。这五年来的事实证明,第一,立法初期有人顾虑对市民人权和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这一顾虑是不必要的。第二,任何法律都需要通过实践来累积经验,确保它准确达到立法目的,这些经验让我们不断思考如何继续完善相关法律。”

  林定国认为,香港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一国两制”是香港的独特优势、重要特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更要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最近的美国政府,不单是对香港,对我们整个国家都采取敌对行动。”他以关税问题为例,认为美国的目的是将香港去功能化、去国际化,让国际社会不再相信“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他解释,“中央希望我们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实际需要外界对香港有充分信心,从而愿意与香港交往合作,这正是敌对势力加以破坏的地方。”林定国警示道,“国家安全不仅是政治安全的问题,在当前还表现为限制‘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经济、金融安全与发展的问题。所以我相信,未来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地缘政治引发的敌对势力对香港去功能化、去国际化的举动。”他认为,国安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律政司将会与其他机构密切合作,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磨砺香港现行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除此以外,林定国认为,破解国安新风险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解决:“当前许多攻击香港的议题,都涉及到对我们的法律制度、法治环境,对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内容与实施等方面的理解有关。”“从律政司的角度来说,我们有责任讲好香港的‘一国两制’故事,也有责任向外界清楚解释并排除对香港的误解、抹黑与恶意攻击,这是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香港在向外主动展现法治优势、回击恶意抹黑的同时,亦正进一步加强对内的法治教育。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应著力增进他们对国家安全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应将国家安全教育普及到各个年龄段,让每个公民都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为进一步在香港推广法治教育,律政司于2023年2月成立“法治教育督导委员会”,由律政司司长担任主席,为律政司在香港推广法治教育的策略及项目计划提供意见和协助,在社区不同层面推广一致和正确的法治讯息,旨在让市民大众自觉成为法治的守护者。“这项法治教育计划涵盖法治概念普及、国家宪法制度等领域,国家安全法律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全方位的普法教育,市民能进一步理解为何要守法、要守哪些法,以及法治背后的理念。林定国认为,巩固社会各界对法律及司法制度的信心,必须透过法治教育深耕细作。此类法治教育项目对培养香港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及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截至2025年3月,由律政司主办的法治教育项目包括“法治教育领袖培训计划”、“中国法基本原则课程”等。

  林定国提到,在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差异化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定制不同的普及方法。对于年龄较小的群体,可深入浅出,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讲起,将国安教育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让国家安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内联外通 做好法律界“超级增值人”

  “香港是我国最国际化的法律服务中心,具有高度国际化的业务范围、人才和服务能力、法律经验。香港应进一步扮演好这一内联外通的角色,做好法律服务行业的‘超级增值人’。”林定国司长表示,纵观全国,香港是唯一的普通法辖区。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香港普通法优势的重要性,希望香港能继续“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

  通过高质量、国际化的法律服务与保障,能够增强内地与国际企业在港营商、投资的信心,更好发挥“超级增值人”的价值。在国际上,香港作为国际仲裁中心的地位愈发巩固。据《国际仲裁调查》刚于4月发布的初步结果,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与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并列全球第二最受欢迎仲裁机构,香港与新加坡亦并列全球第二最受欢迎仲裁地。据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发布的数据,2024年该中心受理的所有仲裁案件争议金额总额高达1,060亿港元(约136亿美元),刷新记录,其管理的机构仲裁案件个案平均争议金额为3.75亿港元(约4,810万美元)。2024年提交的仲裁仍以国际案件为主,当事人来自53个司法管辖区(高于2023年的45个司法管辖区)。

  在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林定国认为,“香港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法律业界的最新发展,进一步确保法律服务正义、程序有效、仲裁服务高效率,也需要加强宣传,积极主动、有诚意地讲好香港的法律优势,创造与国际社会直接沟通的机会。”“香港法律周”即是律政司每年一度的旗舰盛事,2024年,以“香港普通法制度:中外机遇之世界级跳板”为主题的香港法律周2024活动,共有来自近50个司法管辖区约2,500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展示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领导地位。各类法律盛事让香港引领世界法律潮流,也让世界看到了香港法律行业的独特光彩。

  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独特优势在世上绝无仅有,“做好规则的衔接、制度的对接、人才的连接,香港能更好地助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2024年,律政司颁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行动纲领》,提出“三连、两通、一湾区”的基本方针。自2021年起,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让拥有香港法律执业资格的律师在通过考试和培训后,能够直接在内地从事法律服务,目前已有约400人通过考试并取得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办理适用内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务。

  同时,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港资港法”措施是指容许香港投资企业可以协议选择香港法律作为民商事合同的适用法律,过去数年在前海试行后,近年深圳前海法院审理涉港民商事案件的数字显著增加,2023年已经超过1,900宗。“港资港仲裁”的措施则容许香港投资企业可以协议就商事争议选择香港作为仲裁地,该措施落实后,越来越多涉及内地的仲裁案件交由香港业界处理,2022至2024年,涉及内地当事人的仲裁案件平均超过40%。

  2024年10月两地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第二份修订协议将“港资港法”和“港资港仲裁”措施首次纳入CEPA,并明确支持在大湾区内扩大该两项措施适用范围。2025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司法解释并和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仲裁职能作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表示,现行“港资港法”措施,由深圳前海扩展至整个深圳及珠海。扩展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在深圳或珠海登记设立的香港投资企业,可协议选择香港或澳门特区法律作为合同适用法律;“港资港仲裁”措施从目前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扩展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在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大湾区内地九市登记设立的香港投资企业,可在不具备“涉港因素”的情况下,选择香港作为仲裁地;只要是在深圳、珠海等城市注册的香港投资企业,无论港资股东的投资比例是多少,均可在两项措施下享有更多选择。

  林定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及“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大湾区法治的便利与融合互通,也让涉港企业能够“多一个选择”。

 无限机遇 香港法律界人才需求不断上升

  “想要把香港的优势延续下去,就需要不断培养新的法律人才,让香港法律服务行业更具生命力。”林定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香港的法律界。他表示,目前香港法律服务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如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需要更多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加入法律服务队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在新兴科技领域的掌握能力较高、兴趣更浓,这类领域目前的需求也很大。因此我相信,将来年轻人在香港法律界发展的机会肯定很多。”

  当前,国家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香港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将会随之而来。为进一步健全香港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2024年11月,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正式成立,旨在为国家培养涉外法律人才。2025年2月28日,全国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班(香港)结业,参与的80多名学员包括内地企业法律顾问、资深仲裁员、律师和仲裁从业人员。下一步,以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为代表的一系列课程项目将致力于把香港打造为国际高端法律人才集聚高地,在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林定国认为,随著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高,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法律服务从业者将迎来无限机遇,前途越来越好。(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5月号 记者 张清语 黄钰洁)